相关栏目
院系热点

管理学|陆贽的管理思想

发布时间:2024年05月28日 来源: 网络 字体大小:

陆贽的管理思想

一、案例背景

陆贽是我国唐代有名的政治家,他不仅长于参政,而且精于管理。他统筹规划、筹措军粮、费省效宏,即为一例。唐代边防守备任务很重。德宗时期为防吐蕃骚扰,派17万军队驻扎边境,所需粮食全由内地供应。这些粮食采购的办法称“和余”,即由政府付钱给地方,地方向农民收购,这种收购带有指令性。过去京都(长安)一带粮食不丰,“和余”的粮食主要来自江淮地区。后来由于气候变化,京都一带连年丰收,而江淮地区遭受水灾,粮价成倍上涨。这就提出如何根据情况来进行“和余”的问题。陆贽研究了此问题,建议减少从江淮采购粮食而多在京都一带采购,并和赈济、劝农相结合。其具体内容是:

(1)按旧例江淮地区每年要买米110万石运到河阴,再由河阴运70万石到太原,从太原运40万石到长安。他建议:江淮只运30万石到河阴,河阴只运20万石到长安,这样,江淮地区可少运出80万石。

(2)各地减少下来的粮食,由负责转运粮食的官方机构在遭水灾的州县低价出售。灾区的粮价高,每斗米价130文,陆贽建议只卖80文,以赈济灾民,而80万石米可卖得64万贯,且由于这80万石米不转运,约可省运费69万贯,政府共可得钱133万贯。

(3)在这133万贯中,拿出20万贯在京都一带高价收购粮食20万石。当时京都一带粮价每斗米70文,陆贽建议收购价提高到100文,用20万贯很容易就能买米20万石,补足少运的差额,且由于提高收购价,可以鼓励京都一带的粮食生产。

(4)再从133万贯中拿出100万贯供边镇“和余”之用,约可买米133万石;剩下13万贯暂时不用,留作来年“和余”之需。

陆贽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付诸实施,收到了显著成效。

二、案例问题

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:

(1)陆贽的建议有哪些必要的前提?  

(2)它给我们做计划工作带来了什么启示?  

三、案例分析

(1)过去京都(长安)一带粮食不丰,"和余"的粮食主要来自江淮地区。后来由于气候变化,京都一带连年丰收,而江淮地区遭受水灾,粮价成倍上涨。陆贽就根据情况变化,建议减少从江淮采购粮食,而多在京都一带来购,并和赈济、劝农相结合。

(2)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,它包括经济、技术、社会、政治和文化等外界环境因素,以及组织现有的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。管理者在从事计划工作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前提条件的变化,不仅要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计划,而且还要能预见到变化,并适应情况变化采取行动。


来源:网络